为了加强专业教师与员工的沟通交流,培养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、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,促进员工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全面发展,根据教育部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》和教育部、中央政法委员会《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》等文件精神,参考泸州医学院相关文件和制度规定,特制订本工作方案。
一、指导原则
1、以提高教学质量、实现教学相长为目的,渐次推进,注重实效,积极、务实开展工作。
2、以员工综合、全面发展为导向,针对员工动态需求和个性发展,有重点、有区别地开展工作。
3、以员工人生规划、专业认知和职业发展为主要内容,紧紧围绕培养员工专业兴趣和提高专业能力等开展工作。
二、组建方式
1、在医事法学专业各年级中组建若干“科研兴趣小组”,每一个小组由一名教师担任导师,小组员工人数由导师确定。
2、导师原则上应由热爱员工,思想品德好,工作责任心强,且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教师担任;导师的选任由法学系确定。
3、导师、员工实行双向自愿选择。法学系教务组织导师将个人简介、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等情况向员工公布,并向员工发放选择导师的志愿表;员工每人填报最多3个志愿,并附交个人简介;导师根据填报志愿等情况选择员工后上报法学系,法学系最终确定并公布“科研兴趣小组”的组建名单。
4、在双向选择过程中,需要时可组织召开师生见面会、个别面谈等形式,促进导师与员工之间的深入交流。
5、“科研兴趣小组”组建一年后,导师和员工的任何一方均有权提出调整更换,是否同意由法学系审定。
三、工作内容和方法
1、以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,引导员工学会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
2、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,给予员工学习、生活、心理上的必要帮助。
3、以专业认知为起点,帮助员工全面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、发展态势、社会需求等,引导员工确立稳定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,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4、帮助员工制定学习计划,对专业及相关课程学习给予指导,训练和提升员工专业思维能力,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,提高学习效率。
5、根据员工的学习基础、特长和个性特征,指导员工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,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,拓展专业素质和能力。
6、指导员工申报老员工科研项目、撰写学术论文、毕业论文等,通过共同研讨交流、社会调查等方式提高员工科学研究的能力。
7、对员工的考研、司法考试及公务员考试等给予必要的指导。
8、导师在工作中应与法学系员工辅导员密切联系与沟通,及时处理相关问题,共同做好员工的指导工作。
四、考核与奖励
1、法学系每学期对各个“科研兴趣小组”的运行情况组织一次考核,由法学系办公室具体负责。
2、考核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:一是完成的工作量,以导师和员工签字的工作记录为依据,每个月不少于1次。二是取得的成效,包括指导方法的优化,所指导的员工是否有突出表现,如获得奖励、申报项目、发表论文等。三是员工的评价,即就导师的指导是否有帮助进行测评。
3、根据考核的结果,每学期按一定比例评优奖励,只奖不惩。
五、保障机制
1、从专业建设费中划拨部分经费,作为导师指导经费和奖励经费。根据考核结果,确定费用的发放。
2、支持各小组开展各项活动,法学系依据学校的财务制度报销实际支出的合理费用。
3、积极向学校申请将导师的工作量折算成课时,计入教师常规工作量。
4、强化档案管理,每个小组应独立建档,完整保存各类资料,以供查阅。
六、其他
本方案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。在试行过程中若需进行解释、修订、调整和完善,由法学系系务会确定。